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永荣股份:纤维创新破局,开启可持续发展的进阶之路
文章来源: 2025-08-01


  在全球纺织产业向绿色化、高端化转型的浪潮中,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永荣股份”)以全产业链布局为基,以科技创新为翼,正走出一条兼具行业引领性与可持续性的发展路径。
  永荣股份的发展轨迹,是中国锦纶行业转型的生动缩影。作为行业领军企业,永荣股份专注于高性能锦纶新材料的研发、生产与销售,完成了从产能扩张到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的关键跨越。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快新产品研发与技术迭代速度,多款高精尖锦纶产品成功打入市场,应用于服装、运动、医疗、汽车等多元领域,赢得了广泛认可。
  以赛为媒:
  创新成果展现多维开发趋势
  科技创新的价值需要在行业生态中充分释放。今年,永荣股份与中国国际面料设计大赛的合作迈入第五个年头,双方共同设立的“锦纶(永荣锦江)产品开发应用奖”,已成为连接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的重要纽带。
  “本次参赛产品实现了工艺上的重大突破,令人惊喜。”福建永荣锦江股份有限公司时尚服饰研发总监黎明在采访中表示,此次参赛的产品摒弃了传统单一的加工方式,转而将纺丝、加捻、空变、空包等工序进行深度整合,并依据不同需求灵活组合运用。这种工序整合产生的协同效应,催生出了一批既有特色质感、又具多功能性的创新面料。
  黎明指出,当下永荣股份主要从三个方向布局产品开发:一是环保维度,主打消费后再生纤维、可降解纤维及生物基纤维产品;二是功能维度,应用改性材料,开发相变纤维、防透隔热、远红外等差异化功能产品;三是时尚维度,通过改变纤维结构和工序,开发具有全新风格的产品,为面料赋予丰富的视觉层次。

  绿色转型:
  技术突破构建全链条环保闭环
  传统锦纶生产长期受困于高资源消耗、高化学污染,而永荣股份正通过技术创新,为行业开辟绿色发展新路径。

  永荣股份与禾素时代联合研发的生物基原纱抗菌抑臭锦纶,将环保基因植入原料端。其生物抗菌成分提取自天然非转基因玉米,全程无毒害,从源头赋予产品绿色属性;而玉米自身的天然抗菌活性,更保障了持久稳定的抑臭效果。该纤维与原着色技术结合后,推动从原料到辅料再到下游产品的全链条环保升级,在老年护理等场景中效用显著,与康养理念高度契合,市场前景广阔。
  在消费后再生领域,永荣股份更是勇立潮头。其研发的消费后再生锦纶纤维E-SUNLON®爱赛纶,以废弃服装为主要原料——区别于传统再生原料多来自生产废料的模式,这需要攻克成分复杂和除色两大技术难关。公司创新采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临界技术,全程无需化学药剂,规避了化学法的污染与高成本问题,又让再生纤维性能与原生纤维基本一致。

  如今,这项技术已成功落地,2024年与Inditex、迪卡侬等国际品牌达成合作开发协议,共同推动品牌实现产品产业链绿色全闭环,目前消费后再生产能可达5000吨/年。为保障可信度,公司建立了完善的追踪溯源体系,通过指定品牌追踪器实现全流程鉴别与溯源,精准满足品牌方对染色性能、纤维韧性等核心指标的要求。
  出海拓疆:
  以可持续理念叩响全球市场
  在全球纺织产业链重构的机遇下,永荣股份将国内积累的创新与环保优势,转化为开拓国际市场的“通行证”,构建起“研发本土化+生产区域化”的全球布局。

原液着色锦纶
  在出海策略的制定上,永荣股份紧密贴合各地市场的差异化需求。“当下,欧美市场对循环再生、减碳低碳、可降解等环保产品秉持着极为严苛的标准,我们的再生锦纶产品恰好契合了他们的需求。美洲等新兴市场,对原着色纤维的需求呈现蓬勃增长态势——这类纤维色彩饱和度出众、搭配方式灵活多变,成为我们打开新市场局面的关键利器。”黎明介绍道。
  在布局落地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永荣股份始终秉持稳健推进的原则。“我们会全面深入地考量当地市场的政治环境、税收政策等诸多关键因素,在此基础上量身定制具有针对性的规划方案。”黎明进一步介绍说。目前,作为海外布局的首个关键战略支点,越南新生产基地已正式启动基建工程,预计到2026年年中,便能实现大规模产品的投放市场。未来,永荣股份还将持续发力,把业务版图进一步拓展至美洲、西亚、非洲等地区,不断巩固和扩大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从一根尼龙丝的创新,到全球产业链的构建,永荣股份始终以技术创新为引擎,把绿色转型作为企业发展最鲜明的底色。其路径清晰而坚定:让每一根纤维都承载可持续发展的使命,在推动全球纺织行业绿色转型的进程中,持续输出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