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盘点2014 纺织业三大特征八大热点
文章来源:纺织服装周刊 | 2014-12-22

2014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告别了高歌猛进,面对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中国经济正步入新的运行轨道。

回顾2014年,步入了新常态时期的纺织行业有惊喜也有失望、有突破也有障碍、有寒冷也有温暖。但不管怎样,纺织行业依然平稳地走了过来。

时间虽然流逝远去,但是2014年纺织行业那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依然在我们脑海里闪现。

年终岁尾,用“新常态”的视角回顾今年的新成绩,我们会发现许多令人欣慰的新亮点。

 

关键词:发展减速 结构调整 驱动转型

 

今年以来,从行业各项运行指标增速来看均比上年同期有所放缓,特别是下半年以来已呈现更为明显的减速态势,纺织业已经进入新常态。在新常态的大环境下,梳理一年来纺织业发展的特点,发展减速、结构调整、驱动转型等三个关键词呈现出典型特征。


特征1:减速为调整打开空间

新常态一个显著的外部特征就是发展速度减缓,随着中国经济的减速,纺织业也由以往的高速发展进入“换挡期”,从高速转为中高速。


减速的直接原因是需求不足,而这背后体现的是结构性矛盾突出与产能结构性过剩问题。作为市场化竞争较为完善的行业,纺织业整体上依靠市场化调节、优胜劣汰,适应了市场需求。然而,在纺织细分领域,也存在产能结构性过剩矛盾,化纤业就是一个典型代表。


今年以来,国内PTA 及涤纶等化纤原料和产品价格呈现下行走势,企业普遍感到压力加大,生产能力和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是主要原因。在今年的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春季大调研中,有一路专门对化纤产能进行了专题调研。

 

 

 

不少企业表示,形势比2008 年金融危机的时候还不好过,那时的不景气是短期的,现在看来不景气的周期要拉长。面对新的产能,如果常规产品不减产,亏损还将延续,要度过这个周期需要时间。


今年5 月以来,一些大型化纤企业通过自律,减少产量,规范竞争秩序,使市场竞争得到一定缓解。但面对200 万吨PTA 的国内需求,1000 多万吨的新产能又在今年得到释放,巨大的产能让不少企业心有余悸。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化纤产能的惯性增长与需求萎缩的矛盾还将持续,由于化纤建设周期长,预计2016 年前后才有可能达到平衡。因此要做好长时间“过冬”的准备。


除了化纤, 棉纺产业链主要产品如棉花、棉纱、棉布的价格今年以来也是持续下降,企业库存增加。这背后也有着产能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的征兆。

 

 

 

前两年,棉纺业纺锭曾达到1.2 亿锭,去年纺锭数降为1.1 亿锭,相信今年还会有进一步的减少。这是产业自身市场化调节的结果。纺织工业市场化较为完善,它的发展往往更需要市场来调节。这种结构性过剩反映的是产业发展上升期到平稳期再到下降期这样一个规律。这个规律与中国经济大环境息息相关。

 


特征2:结构调整保持竞争力

减速换挡从表面看,是市场需求减少、产能过剩导致,而深层次的原因是结构调整问题。今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从产品制造向研发设计和销售环节两端延伸,并且利用跨国配置资源,通过“走出去”、将生产转移到具有要素资源比较优势的区域,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鲁泰是全球色织领域的龙头企业,以往一直埋头耕耘于色纺纱、色织布等传统行业,为世界大牌产品做嫁衣。在市场变化的新形势下,鲁泰在今年5 月成立了北京鲁泰优纤电子商务股份公司,专门开展衬衣高级定制全新O2O 业务。“鲁泰优纤”微信客户端也已正式上线,并开始接受客户订单。

 

 

 

鲁泰优纤在传统制造业的基础上,利用互联网技术重塑传统的服装定制行业,依托鲁泰纺织在制造技术、生产规模以及产品品质方面优势,配合3D建模、大数据分析等新兴技术,通过线上销售平台与线下体验店相结合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高性价比、个性化设计、量体剪裁的服装产品和高品质的服务。

 

 

位于萧山的浙江省棉纺龙头企业科尔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科尔美国公司今年已经在美国建设,预计投资总额为2 亿多美元,这也是中国纺织企业在美设立的第一家制造工厂。公司选择“走出去”办厂,主要是因为受到环境压力以及原材料价格的影响。


去美国投资办厂,可以降低棉花原料的成本,还能降低能源成本,而且一部分市场就在美国,综合来看要素资源颇有优势。


鲁泰在把国内衬衫产能向定制业务发展的同时,其大批量产能也在逐步向海外倾斜。今年公司已经在缅甸选址,用于衬衫加工生产,预计明年下半年投产。


更多的企业正在考虑“走出去”或者东西部转移,通过转移可以有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在资源、技术、品牌、市场、竞争力等方面壮大和改善。


特征3:科技创新成为驱动力

形势变了,市场变了,如何在新常态下保持稳步发展,不少企业不再追求规模的扩张,而是注重发展质量的提升,把发展的驱动力从数量增长转向科技创新,让科技成为纺织业新常态下的驱动力,用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应对变化的市场,用劳动生产率的提升提高竞争力。


无锡一棉的劳动生产率在业内领先,他们万锭用工只有25 人,工效水平达到国际一流水平,企业的精梳纱线出口欧盟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这都是企业注重科技创新的结果。

 

 

 

今年,他们又开发了“特高支精梳纯棉单纺紧密纺纱线研发及产业化关键技术”项目,以自主知识产权对国产细纱机进行改造,一举成为批量生产300S 以上棉纱的全球顶级企业,规模化生产特高支精梳纯棉单纺紧密纺单纱以及精梳纯棉单纺紧密纺股,被国际一线品牌确定为国内唯一定点供应商,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无锡一棉凭借这一科技创新成为今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获得者。


无锡一棉的项目只是今年“纺织之光”135 项获奖科技成果之一。新型材料纤维、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问世让企业如虎添翼,具备了产品的独特优势,拥有了挑战世界高端的资本。

 

 

 

上海金由氟材料有限公司一直生产袋式除尘设备,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公司开始向上游纤维发展,他们经过多年攻关一举拿下了PTFE 纤维材料,成功开发出了PTFE 膜裂法长短纤维生产工艺,采用此种PTFE 纤维制成“净化PM2.5 薄膜复合滤料”后,PM2.5 过滤效率可达99.99%以上,几乎实现“零”排放,大幅提高了我国大气污染治理水平,让人们看到纺织业在治理雾霾战役中巨大作用。依靠科技创新使得上海金由氟成功转型为高性能PTFE 纤维的领跑者。


这一年在企业积极转型调整的同时,行业也面临着较大压力,国内棉花市场形势依旧扑朔迷离,内外需市场还没有明显的好转,综合成本还在不断提高,国际竞争也在进一步加剧。然而,纺织业在风雨中从没有退缩过,经过调整转型,纺织业在新常态下依旧会稳步前行。

 

2014 年,纺织行业迎来了期盼已久的棉花改革,企业多元化经营格局更加明朗,走出去步伐逐渐加快,电商模式让贸易渠道越来越宽广……新常态下行业八大热点现象值得关注。

 

 

 

 

一、棉改带来重大利好

行业期盼已久的棉花改革今年终于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棉花直补政策的出台,一是使国内棉花价格与国外棉花价格进行接轨,能够有效降低纺织企业的用棉成本,提升纺织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二是能够有效提高棉农种植棉花的积极性,使棉农能看到种植棉花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从而保障棉花的种植面积。三是能够提高棉花质量,保障纺织企业的产品质量。四是能够拓宽纺织企业的采购范围,同时也能使棉花销售更加顺畅。


棉花新政在提升棉花质量方面虽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新政实施不到一年,仍存在一些问题。不少企业反映,新的棉花政策规定,经过资格认定的棉花加工企业须将加工好的成包皮棉按规定时间全部存入指定的棉花专业监管仓库,并由专业纤维检验机构进行入库重量检验、取样以及后续仪器化公证检验,然后才能进行销售。这无形中增加了企业的用棉成本和时间成本,对纺织企业又形成了一种新的负担。与此同时,在棉花新政影响下,棉花市场不能保持稳定,一直处于下跌的趋势,企业观望情绪浓厚。

 

 

但即便如此,棉花新政的出台,依然是棉花产业链走向市场化道路的一个巨大的进步,是纺织行业一个重大的利好,同时也是中国全面实行改革,走市场化经济道路的一个缩影。

 

新闻回顾


1、4 月8日,国家发改委发布2014 年棉花价格改革通知,指出,2014 年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实行棉花目标价格政策,取消临时收储政策。


2、9 月17 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根据中央财政拨付补贴资金时间,按照核实确认的棉花实际种植面积和籽棉交售量相结合的补贴方式,中央补贴资金的60% 按面积补贴,40% 按实际籽棉交售量补贴。


3、11 月4 日,内地棉花补贴政策出台,规定2014 年度补贴标准为2000 元/ 吨,以后年度的补贴标准以新疆补贴额的60% 为依据,
上限不超过2000 元/ 吨。补贴范围为山东、湖北、湖南、河北、江苏、安徽、河南、江西和甘肃9 省。

 

 

一系列棉花改革措施的出台,为我国行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二、走出去寻找低成本洼地

近些年来,国内生产要素不断上升,对生产制造企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加剧了企业的负担。因此向成本更低的国家转移成为纺织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目标之一。


目前从转移的国家来看,各项生产要素成本明显要比中国低得多。以越南为例,水费在中国是3.5 元/ 吨,而在越南则是2.4 元/ 吨,成本降低了31% ;电费在中国是0.65 元/ 度,而在越南是0.39 元/ 度,成本降低了40%;人工工资在中国是3200 元/ 月,越南则是2250 元/ 月,成本降低了30%。


除了生产要素成本低外,各国的优惠政策也吸引了国内的纺织企业。如柬埔寨相关法规规定,除柬埔寨王国宪法中有关土地所有权规定外,所有的投资者,不分国籍和种族,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柬埔寨政府不实行损害投资者利益的国有化政策,对已获批准的项目,柬埔寨政府不对其产品价格和服务价格进行管制。此外,柬埔寨不实行外汇管制,允许外汇资金自由出入。再如越南,实行的是零关税,同时没有棉花进口配额。这些国家一系列的政策也大大吸引了国内纺织企业。

 

 

从目前来看,国内纺织产业相继向海外转移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相关专家建议,海外转移的纺织企业不仅需要政府的保驾护航,还需要行业组织搭建平台,联动上下游企业组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共同行动,同时还要吸引当地员工加入到管理层,从而增强单个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

 

 

新闻回顾


1、11 月8 日,巴基斯坦工银- 如意费萨拉巴德纺织服装工业园项目的投资合作协议书签署。该项目是中国纺织服装企业大规模投资
巴基斯坦的里程碑。


2、11 月15 日,天虹集团海河工业区在越南广宁省动工。该工业园区位于中越边境的广宁省海河县,主要的规划产业有纤维、纺纱、织造、印染以及机械制造、建筑材料等,计划于2015 年投入运营。


3、由科尔集团有限公司和浙江航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兴建的美国工厂于今年2 月正式破土动工,11 月底完成部分气流纺机的开车调试。这是首家在美国建立纺织工厂的中国企业。

 

 

国内生产要素成本的不断上升,让寻找低成本洼地成为企业海外投资主要的原因之一。


三、多元化跨界格局形成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纺织行业的外部环境始终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此外,原料价格及汇率波动、融资成本提升也在不断加大纺织企业的运行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很多纺织企业开始探索多元化发展道路。相关数据显示,在40 余家A 股上市纺织企业中,有23 家进入了除纺织类业务之外的其他领域,且集中在房地产、新能源以及各种投资业务等三大方面。


今年,华峰氨纶、红豆集团、南山集团、鲁泰集团、桐昆集团等一批纺织企业,在多元化发展方面都有不同的进展,对于这些企业而言,仅仅在纺织行业内发展,已经不能够满足企业壮大和规避风险的需求。


经济学专家分析,企业之所以多元化发展,一方面是因为纺织行业比较优势被削弱,长期看来利润率不会特别高,另一方面,企业存在着实际的对资本利润的追逐,因此发展到一定阶段,企业必然会从低利润向高利润行业转移。大型纺企走多元化道路其实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规律的行为。


多元化发展,虽然有利于企业规避风险,并为企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新进入的行业和领域也存在着种种风险,且诸如房地产、金融界等高投入的领域,一旦处理不好,反而容易带来更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多元化发展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企业自身。专家建议,在多元化战略布局的初期,纺企可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能力对即将进入的领域进行风险评估,谨防出现财务风险,具体可在投资规模和投资进度方面予以控制。

 

 

新闻回顾


1、7 月25 日,浙江华峰集团获批设立温州民商银行,标志着华峰集团正式步入银行界。


2、美邦服饰11 月13 日发布公告,公司拟与上海均瑶集团一起作为主发起人,筹备设立“上海华瑞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新公司拟注册资本为35 亿元人民币,公司拟投资总额为5.25 亿元,持股比例为15%。


3、今年,红豆集团牵头筹建苏南银行,目前尚在咨询与研究阶段。与此同时,红豆集团旗下的橡胶轮胎、生物医药和房地产也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其中,红豆杉发展尤其迅速,预计到2015 年红豆集团在红豆杉方面的产值就可以达到50 亿~60 亿元。

 

 

受国内外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不少资本实习雄厚的大型纺织企业都已经开始了多元化探索的路子。


 

四、非遗诠释时尚纺织

追逐时尚是人们停不下来的脚步,在我们还没有完全理解“时尚”的真正意义时,欧美风 、“韩流”等曾抢占了国内的纺织市场。而当古老的非遗面料惊艳了世界舞台,当亚太各方领导人成为宋锦的模特,我们在纺织业看到了属于古老文明的时尚。


今天非遗文化的崛起,让我们更坚定了非遗诠释纺织时尚的实力,也为我们复苏民族品牌建设带来了新的动力和使命。


它们“老”到了极点,它们也美到了极致。这是非遗独有的魅力。今天的纺织市场已充满时尚的气息,古老的非遗只有融入其中才能找到新道路。


由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县区的小范围织造到亮相国际舞台,这是非遗传承人发展眼光的体现。今非昔比的各大非遗博物馆依然是展现非遗的佳地。前厅后厂的蓝印花布博物馆、与海外联谊的南京云锦博物馆、实现转型的名瑞粤绣博物馆都促进了非遗的“世界化”步伐。


产业化的发展更是为非遗展开新路,促进了纺织民族品牌的崛起。呀耶侗锦织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欧瑞凡带领侗锦产品走向了市场、远销国内外。苏绣大师姚惠芬则与九鹿王服饰达成了战略合作,实现了非遗与现代时尚产业的接轨。荣昌壹秋堂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将传统文化注入古老技艺,开启了一个有活力的商业模式,让深受韩国、日本等国喜爱的古老夏布,走出了国门。


这正是纺织领域非遗的品牌实力展现。为APEC 会议领导人服装提供宋锦面料的鼎盛丝绸董事长吴建华也表示,正在致力于提高技术,促进新宋锦产业化发展。

 

新闻回顾


1、5 月18 日,《绚彩中华——中国侗族服饰文化展》在上海纺织博物馆开幕,展览中展出的侗族服饰丰富多样,非遗侗锦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2、7 月8 日,杭州萧山的小巷三寻·土布生活体验馆、小巷三寻·求知小学手织布体验馆、小巷三寻·湘湖手织布纯植物染织馆3 家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同时开馆接纳访客。

 

3、11 月10 日,APEC 会议领导人欢迎宴会在北京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举行。各方领导人着中国特色服饰亮相,其主要面料之一为非遗宋锦。

 

4、12 月3 日,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公布,隶属于传统美术的扬州刺绣入选。

 

非遗文化的崛起,坚定了时尚纺织的实力,也为我们复苏民族品牌建设带来了新的动力和使命。


五、电商让贸易灵活便捷

电商似乎离我们很近,但又好像很远。每一个人都能很容易地触摸到电商,但它又总是不停地“变身”,带给大家众多的陌生与惊喜。而正是这“和而不同”的电商模式,给今天的纺织业市场带来了更多元的、新鲜的贸易手段。


谈起纺织业界的电商运营,大家想起来的可能还是家纺等终端产品。但是回望今年的发展,我们看到了更多纺织原料电商平台带给市场的活力。


重庆纱线产品交易中心是目前全国唯一的纱线电子交易中心,其范围包括纱线类产品、纺织原材料、纺织产品等商品的现货交易以及登记结算、物流配送等。全方位的“服务”为纺织业的发展开辟了又一捷径。

 

 

网上轻纺城经过3 年多的发展,旗下运营的全球纺织网与网上轻纺城网站已拥有200 万会员,网上商铺60 万家,累计在线交易超过170 亿元,仅今年1~11 月,就实现在线交易额100 亿元,已成为纺织行业内领先的B2B 在线交易平台。

 

 

 

电商俨然已成终端产品的“必备武器”,无论是O2O 还是B2C,在今年已被家纺行业运用得“游刃有余”。甚至连家纺行业少见的自建商城模式也已初见端倪。江苏卓泰微笑艺术家居营销股份有限公司直接用电商“打开”国内市场,其“微笑商城”已开始试运营,第一家线下体验店预计于2015 年初开启。


同时,电商引发了各个行业的“灵感”,新申集团通过阿里巴巴、微信、微博等平台与线下亚麻生活方式体验馆形成了良好的循环链,进一步推进了麻文化的发展。目前,新申国外80% 的订单和国内60% 的订单,均来自电商。而专注于真丝领域的嘉欣丝绸电商及线上线下互动良好的钱皇蚕丝被等企业,也为企业贸易开辟了新路。

 

 

新闻回顾


1、截至目前,重庆纱线产品交易中心成交总金额已超 162 亿元,交易中心吸纳企业型会员与交易型会员共计500 余家。其运营主要包括“集中线上交易”、“场外交易”、“会员清算结算”和“在线金融服务”四大方面。

 

 

2、11 月11 日,阿里巴巴活动业绩突破571 亿元。在家纺类产品中,罗莱家纺以1.88 亿元销售额,蝉联三连冠,在全淘宝排名中高居第八。

 

 

3、11 月25 日,2014 年全国电子商务创新推进大会上,网上轻纺城凭借“纺织品质量与交易控制系统公共服务平台”荣获“2014 年电子商务集成创新奖”。

 

 

充满“惊喜”的电商,让今天的贸易手段更多元,让企业不得不选!


六、区域品牌名号更加响亮

近年来,中国纺织行业总量规模有所扩大,但是与本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相比,增速下降非常明显,已经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速增长周期,进入了深度调整结构、加快转型升级的历史新阶段。


为落实《工业转型升级规划》,加强区域品牌建设,今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了《关于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决定组织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到2015 年,在全国建设50 个左右区域品牌培育示范区。在纺织产业集群地区创建区域品牌一直是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所倡导的,并且作为试点工作的内容之一。


也正是在这一年,各地集群的区域品牌建设呈现出了更加生动、鲜活的场景。举办了多年的柯桥纺博会,首届举办的盛泽纺博会、西樵的时尚牛仔发布活动,这些专业展会和各种贸易洽谈、对接活动的举办,在为自己打造同上下游进行对接的平台的同时,也成功吸引到了业内的目光,很好地彰显了纺织行业区域品牌建设的发展潜力。


不难看出,在这一年,一些集群地区在区域品牌建设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借助着国家相关部门支持和倡导的春风,在纺织行业内继续开展产业集群区域品牌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进行区域品牌建设,促进集群经济提升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将有助于形成我国纺织产业集群特有的优势。


相信在面对这个难得机遇的时候,集群和企业都会抓住,变机遇为发展,变机遇为财富。

 

 

新闻回顾


1、10 月16 日,中国吴江投资贸易洽谈会暨江苏(盛泽)首届纺织品博览会在新落成的盛泽国际会展中心举办。276 家本地纺织企业在这里汇聚,展示的也是具有科技含量和时尚气息的面料产品,盛泽纺博会的举办,迈出了盛泽当地纺织区域品牌打造的重要一步。

 

 

2、10 月21 日,首届“西樵之路”Clarence Ruth 西樵牛仔联合时尚发布在上海华丽绽放,这是西樵牛仔面料在上海的首次时装时尚大型发布秀。通过这一活动,广东西樵作为中国纺织产业链中重要区域品牌的地位进一步上升。

 

 

3、10 月24~27 日,2014 中国柯桥国际纺织品博览会(秋季)在柯桥中国轻纺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有660 家国内外纺织企业参展。截至今年,柯桥纺博会已成功举办16 年,也让中国轻纺城这个区域品牌更加响亮。

 

 

区域品牌的崛起在提升当地经济实力的同时,也成为国际上一张独特的名片。

 


 

七、材料创新成就纺织科技优势

随着纺织行业科技创新的探索和发展,我国纺织业持续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力求实现从传统制造向技术创新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也得到明显提高,高性能、功能性、新型纺纱、高新染整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重点领域技术取得重大进步,推动行业大步向前。


2014 年,纺织行业科技创新表现突出,多项高新技术在纺织产业领域取得实质性突破,新材料、信息技术、激光、生物化学技术都在纺织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此外,生产管理模式也逐渐由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产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合作也在进一步推动中。


今年,新材料产业化取得多项突破性成果,可谓是今年科技创新的亮点。据悉,在今年“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奖励大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孙瑞哲提到,今年获奖项目中有近20 项成果为纤维新材料开发方面的成果。这表明新型纺织材料科技优势继续保持。


新材料方面的科技创新将带动其他行业和领域变革,例如河北硅谷化工有限公司等单位的“高模量芳纶纤维产业化关键技术及其成套装备研发”项目,攻克了芳纶纤维制备过程中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实现了高模量芳纶国产化,结束了一直依赖进口的局面。由化纤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攻关的“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在研发技术上也取得了巨大的进展。


“成绩代表过去,今后纺织行业还应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强化成果转化应用的重要性,实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孙瑞哲说道。

 

 

新闻回顾


1、今年初,杭州市萧山区化纤纺织产业创新联盟成立,44 家化纤纺织企业及大专院校,组成利益共同体抱团发展,研发产业共性项目。


2、7 月30 日,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超仿棉合成纤维及其纺织品产业化技术开发”项目通过了科技部验收。该项目攻克了超仿棉PET 聚酯分子结构设计、高比例改性组分的精确添加与高效分散等十几项技术难题,开发了超仿棉纤维纺纱、织造、染整等后道关键技术,生产出了系列服用和家用纺织品。


3、11 月25 日,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北京隆重举行“纺织之光”2014 年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教育奖励大会,共有135 个项目获奖,有52 项属产学研联合攻关成果,占获奖项目总数的39% 。

 

 

纺织材料的创新,将从产业链源头奠定科技纺织的优势。


八、节能减排 加快推进 任重道远

节能减排不仅是纺织行业的问题,也是全社会的问题,除工业污染外,还有农业污染等其他行业的问题。对纺织行业来说,企业在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同时,全行业各部门也要全力配合,力争生产经营和节能减排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对环境污染说“不”。


“当前,节能减排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五位一体发展尤为重要,节能减排指标会越收越紧。”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在今年中纺联春季调研期间表示,节能减排不仅仅是简单的、暂时的“节”和“减”的问题,它还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等基本问题。节能减排要从源头抓起,行业企业要认真重视,要加快技术进步、设备改造、工艺创新、集聚整合等各项工作,为行业发展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


经过一年的发展,各地纺织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创新节能减排工作方式,有计划、有步骤地加速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能源消耗、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出现大幅度下降,不少企业还非常注重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污水处理厂纷纷建成。节能减排技术也不断创新。在今年“纺织之光”科技教育奖励大会上,获奖项目中,有20 多个项目涉及节能减排技术,占比近19%。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新环保法的通过,各地政府也重拳出力整治纺织企业环境污染问题,都进一步推动了行业的绿色发展。


看到成绩的同时,纺织企业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未来节能减排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但在实际操作中企业还有不少困难,今后更要注重生产过程中每一环节的生态问题,加快推进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进程。

 

 

新闻回顾


1、2 月底,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春季调研组先后在浙江杭州萧山区、绍兴柯桥区与当地政府、协会及相关企业进行座谈,实地考察印染、化纤企业,全面促进纺织行业节能减排工作的推进。

 


2、4 月24 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八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环保法修订案》,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新法将于明年1 月1 日施行,将对纺织企业,尤其是印染行业带来深远的影响,促使各地政府纷纷重拳打击违法排污企业。


3、7 月1 日起,浙江省全面启动“6·30 零点行动”,即从7 月1日零点起,所有未通过整治验收的印染、造纸企业,将一律依法责令停产整治或关闭,并要求各地全面公开整治信息,接受公众监督。


4、7 月18 日,江苏苏州市吴江区政府下发《关于对全区涉锑企业实施停产的通知》,指出由于近期江浙省份的断面水质出现波动,某些指标呈现出异常,对全区的印染企业实施暂时停产的措施。

 

 

节能减排不仅仅是简单的、暂时的“节”和“减”,它还涉及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等基本问题。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