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206154821.jpg
通用新材携手盛泽推动央地深层次合作,助力行业迈向绿色智造新时代
文章来源:: 2025-04-28
  4月25日,“数智赋能 绿动丝路”2025年纺织产业创新发展对接会在苏州吴江盛泽举行。本次会议作为2025苏州全球招商大会的配套活动,由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通用技术集团指导,通用技术高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主办,北京中丽制机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苏州吴江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承办,化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基纤维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协办。
  2025年是国家“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战略蓝图的擘画之年,纺织产业正处于智能化革新与绿色低碳转型的战略交汇期。在此关键时期,通用技术新材携手苏州市吴江区盛泽镇政府,共同举办此次对接会,旨在通过分享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化纤装备的创新与实践以及绿色生产技术的产业化应用,共同探讨纺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升的创新发展路径。
  会议由通用技术新材总经理、中纺院董事长姜俊华主持
  智慧引领,共谋产业新未来
  吴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方勇表示,盛泽依托“千亿级纺织产业集群”,正推动产业向数智化、绿色化、国际化跃升。此次合作不仅是资源整合,更是创新产业体系的升级。苏州将以此次对接会为契机,深化央地合作,强化“强链补链延链”行动,通过技术共享、人才互通等机制,推动绿色纤维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助力我国纺织行业迈向绿色智造新时代。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在致辞中指出,盛泽作为我国重要的纺织产业集群,拥有完善的产业链条和良好的创新环境。通用技术新材作为纺织行业的国家队,是以“科技+产业 ”双轮驱动的优秀代表,多年来以丰硕的科研成果持续为民族纺织工业做大做强贡献力量,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助力行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希望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激发盛泽纺织产业的创新活力,推动央地合作迈向更深层次,助力盛泽纺织产业“强链补链延链”,打造全球纺织产业创新高地,提升我国纺织产业在全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桐昆集团执行总裁李圣军在致辞中表示,作为化纤行业的领军企业,桐昆集团始终秉持“科技引领、绿色赋能”的理念,在转型升级中主动破局、积极创新。未来,桐昆将开放“5G+工业互联网”技术,与产业链伙伴共建高端装备国产化合作生态,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中国绿造”跃升。
  通用技术集团协同发展部总经理王妘在致辞中表示,通用技术集团作为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充分发挥自身在新材料、智能制造、产业链协同创新等领域的优势,为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通用技术新材作为集团旗下先进制造与技术服务板块的重要企业,也将依托国家级科研平台,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助力盛泽纺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盛泽镇招商部门相关人员现场推介了营商环境,重点介绍了当地在土地、政策、产业链配套等方面的优势,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地。盛泽镇作为纺织产业的重要集聚地,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完善的产业配套以及优质的服务政策,希望通过此次活动让更多的企业关注盛泽、选择盛泽,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实现更大的发展。
  前沿洞察,引领制造新范式
  在主题报告环节,四位行业专家从不同维度勾勒出纺织产业的数智化图景。
  中国纺织机械协会会长顾平以《“数智+绿色”双驱动一一纺织机械变革与展望》为题,内容涵盖纺机行业数据分析、标杆企业案例分享、政策深度解读以及未来趋势展望四个核心板块,系统阐述了数字化、智能化与绿色化转型如何协同推动产业升级。
  北京中丽制机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毛新华结合企业实践,提出《数智赋能,共探纤维智造新变化》的解决方案。近年来北京中丽携手中纺院打造了软硬一体的化纤企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推动了生产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全面互联互通。该方案所有功能采用模块化设计,支持灵活配置、轻量部署,提高了企业运营的整体协同性与效率。
  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主任王华平在题为《聚酯纤维工程仿真与智能融合》的报告中指出,纤维智能制造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纤维先进制造技术深度融合,核心是基于成形工程原理模型与数据模型联动,建立聚酯纤维数字孪生制造系统,突破人、机、料、法、环、测互联互通、共享融合、系统集成等重大技术瓶颈问题,从而实现全流程智能制造。
  桐昆集团数推部经理李大川以《桐昆集团数字化转型升级》为题,分享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实践与成果。作为全球涤纶长丝行业龙头,桐昆以“一滴油到一匹布”的全产业链布局为基础,未来,桐昆将深化“桐昆大脑”与“合成纤维产业大脑”双轮驱动,聚焦智能制造,面向行业赋能,打造全流程数智化标杆方案,引领化纤产业高质量发展。
  在通用技术新材新技术发布环节,通用技术新材中纺院正高级工程师邱志成发布了《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大容量制备产业化成套技术》。该技术突破传统染色工艺的高能耗瓶颈,实现纤维生产全程零污水排放,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标杆案例。项目开发了高品质原位聚合原液着色聚酯纤维大容量制备关键技术及装备,建成了全球首台套10万吨/年生产线,提升了原液着色聚酯纤维的品质,有助于提高原液着色对传统染色的替代比例、减少纺织印染污染。
  战略合作,擘画发展新篇章
  会上,产业链协同创新迎来多领域多模式合作。北京中丽与桐昆集团、聚杰微纤分别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同突破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打造多领域合作新模式,共同探索高性能纤维领域技术以及成套装备研发合作;凯泰特纤与吴江福华织造、江苏合超新材料三方就功能性纤维应用达成合作,共同开发降温纤维及其系列纺织品,形成“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市场应用”的闭环生态。
  “通用技术新材长三角协同创新中心”正式启动。该创新中心将充分发挥科研创新优势,进一步深化央地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共建中纺化工长三角应用技术实验室、中纺院江南分院长三角培训认证中心等多个合作项目落地实施,打造开放式创新平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人才培养,为盛泽纺织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此次会议不仅为纺织行业搭建了高规格的交流平台,更为盛泽乃至全国纺织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按下“加速键”。在数智与绿色的双轮驱动下,这条千年“丝路”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872143
 
相关文章
更多专刊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