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时装周|day3:回归、传承、创新,毕业生的设计情怀因何而起? |
本刊记者-刘嘉 董笑妍 罗欣桐 李芳/文 关云鹤 张彦山/摄 5月16日,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等高校带来的设计作品发布会,精彩纷呈。浓郁的地域风情、传承与创新等不同视角,都值得深思和遐想。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 内视与外视,用思考表达设计 2017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作品发布会主题为“WHO AM I”——探索设计者本身人格的特质与属性,学生们围绕自我,探索人生中的点滴片段,以此作为设计引线,在创作过程中发现内心的期望与向往。 秀场上,学生们用自己对色彩、款式、面料的理解与组合,尽情地表达着自我,色彩的碰撞、图案的冲击、结构的融合……印花、印染、针织、拼接,学生们在设计“途中”审视自己,这是原始情感的回归,也是对设计的反思,借由服装阐述感情,包裹成型。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服装设计系主任徐雪漫对记者说:“面对‘我是谁’这个开放的哲学问题,95后的学生们得以充分表现自我,通过不同角度审视着自身以及社会,他们的深刻有时让作为老师的我都感到惊讶。比如,有的学生作品通过审视现代人的两面性——人前的热情与人后的冷漠,用设计的手法加以表达,体现了新生代设计师的独特视角。如此宽泛的命题也是我校的一次尝试,从结果来看是非常成功的。” 徐雪漫介绍,服装设计系在学院艺术设计教学的总体氛围之下,以中法江苏时装培训中心为依托,以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服装职教师资培训重点建设基地、江苏省高职高专服装设计实训基地为平台,形成了具有浓郁艺术底蕴、鲜明专业特色、独特教学模式的服装设计教育系科,为激发学生创作灵感营造了良好氛围。 “本次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的是我们从190余名毕业生中挑选的20名毕业生的70余套服装,可以算是精挑细选,就是希望为观众带来一场令人满意的秀演。”徐雪漫最后说。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 吉林乌拉 摩登萨满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服装系主任宋德风表示,“吉林乌拉”主题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乌拉是满族沿江城市的意思,吉林也因此得名。在设计前期,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服装系的师生们做了大量调研和资料搜集,包括到清王府发源地乌拉街镇“三府”实地考察特色建筑与传统萨满器皿,并登门拜访萨满传承人,最终根据调研结果,反复打磨出草稿作品。 从该场设计作品来看,在色彩、面料选择与工艺上,学生们大量借鉴满族服饰和萨满元素的表现特征,提取其中经典隽永的细节精髓,并对之进行新时代语境下的创新性设计探索。令人惊喜的是,浓郁的民族风情并没有喧宾夺主,学生们在设计中对实用性与时尚性给出了更多思考,让我们看到了民族风的摩登可能性。 宋德风表示,院校过去强调学生们要开启创意思维,也收到了成效。今年,在强调创意的同时,更对学生作品提出前沿性与市场性的要求。发布会结束之后,宋德风也与到场看秀的服装企业代表沟通,大家认为本届发布作品既适合市场,又不乏创意。 东北电力大学已经连续多年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院校一直以此为契机,激发学生灵感,为他们开拓视野。宋德风表示,希望通过参加大学生时装周,打破学生们资源与信息来源的局限,与其他优秀院校师生近距离交流。院校也能将宝贵的经验反馈到教学当中,推动院校教育发展。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 传·创 创新是对传统最美的礼赞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2017届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毕业生作品发布会以“传·创”为主题,年轻学子们以传承和创新的视角诠释出当下服装艺术设计的美学理念。 在这一主题下,学生们用设计作品表达了这一主题的主旨——创新非空中楼阁,创新就是积淀、传承的过程,传承是创新的基石,创新是传承的延续。只有经过历史洗礼并得以传承,方能推陈出新,生机无限。 在这场发布中,设计灵感来源丰富多元,传统手工艺、传统戏曲、传统建筑都成了学生们的灵感来源,一件件有感情、有温度的作品体现出了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守望与认同、对传统精神的感悟、对工匠精神的赞美;同时也展露了他们对于现代文化和西方文化艺术的自我解读。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教师伊嫱表示,学生们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结合当今的流行趋势,运用创造性的思维去探寻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可能性,将传统元素中的技法、形态、色彩幻化成设计语汇,并结合流行元素在服装的造型、面料、结构、工艺上进行大胆创新。 伊嫱表示,前来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时装周活动既是检验教学成果,同时也是全国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相互学习的机会。 据悉,近年来北京联合大学不断推进内涵式发展,努力建设高水平、有特色、首都人民满意的城市型、应用型大学的办学理念,同时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以“继承传统、产教融合、艺术创新、服务社会”为人才培养理念,鼓励支持学生自身发展,以作品关注生活、贴近生活,从生活细小事件做艺术观念和艺术创作。 |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