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微信图片_20250707114549.jpg
海藻纤维掀材料风暴!海纤生物黑科技闪耀Intertextile展
文章来源: 2025-09-04


  9月2日,备受行业关注的 Intertextile 秋冬面辅料展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在8.1 号馆K66展位,山东海纤生物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 “海纤生物”)蓝色海洋科技主题的展台前参观者络绎不绝——从专利纤维展示到技术答疑,从功能演示到合作洽谈,企业凭借自主研发的海洋新材料核心技术,吸引了众多观展商驻足交流。
  专利纤维亮相:四大核心技术成展会亮点
  此次参展,海纤生物重点展出四大专利海洋纤维系列+银纤维系列,以扎实的技术实力打动观展商。
  Healcell海纤®海藻纤维以天然海藻为原料,通过低温萃取与惰性气体沉炼技术提取多糖与维生素,兼具“环保可降解、本质阻燃、生物抗菌”三重优势。
  Healthly海丝林®海藻复合纤维借助纳米技术注入海洋活性成分,实现“瞬间消臭”,精准解决运动服饰异味痛点;Healthly 海丝林®海藻炭泥纤维聚焦吸湿发热7.3度与防紫外线功能,适配秋冬保暖与户外场景;Healthly 海丝林® 海藻速干纤维是海藻多糖和贝壳粉经过炭烧后磨成超细粉末,加入纤维中形成微多孔隙结构,实现秒吸速干功能。该纤维具有抗菌消臭、远红外、负离子和防紫外线特性,防紫外线效果达到100+,且所有技术改进都是在原料层面完成,与市面上通过涂层或后整理工艺实现的秒吸速干技术不同。Scilovel 银时代®银纤维则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将金属银嵌入纤维,实现“耐洗涤抗菌、导电、防辐射”多重特性。
  海纤生物总经理刘春梅介绍道,“我们的材料不靠涂层或添加剂实现功能,而是靠自身结构赋予持久特性。”截至2025年4月,海纤生物已拥有18项发明专利、23项实用新型专利,参与制定15项国家及行业标准,用技术壁垒筑牢“真新材料”口碑。
  功能演示吸睛:技术实力直观可感
  展台现场,针对四大纤维的功能演示成为关注焦点。阻燃测试中,工作人员用打火机接触海藻纤维面料,明火瞬间熄灭且无黑烟熔滴,直观展现“本质阻燃”优势;消臭演示里,异味试剂加入海藻复合纤维后快速消散,让观展商切实感受到“瞬间消臭”效果;银纤维的演示更具吸引力——嵌入银纤维的手环表带不仅能显示抗菌数据,连接导线后还能点亮 LED 灯,清晰呈现导电特性。
  作为海藻品类新品的 Healthly 海丝林 ® 海藻速干纤维与海藻炭泥纤维,演示环节同样引发观展商扎堆围观。海藻速干纤维测试中,工作人员模拟人体汗液的溶液均匀倒在面料表面,液体瞬间被面料吸附,仅数秒后用手触摸便已恢复干爽,现场不少观展商忍不住伸手亲测触感。工作人员同步讲解,该纤维的秒吸速干能力源于海藻多糖与贝壳粉经炭烧研磨成超细粉末后融入纤维形成的独特微多孔隙结构,且其防紫外线效果达 100+,还自带抗菌消臭、远红外、负离子等多重特性,均由原料本身赋予,区别于传统涂层工艺。
  围绕秋冬面料采购需求,海藻炭泥纤维引发观展商集中关注。海纤生物工作人员聚焦客户关心的“保暖性”等问题,结合技术资料呈现该其“吸湿发热7.3度”“防紫外线”“抗静电”的核心性能,以及其适配秋冬保暖与户外场景的特性,精准匹配采购需求。
  针对部分观展商关心的“海藻纤维抗菌持久性”问题,海纤生物团队现场展示耐洗涤测试报告,用数据打消顾虑。“客户对海洋新材料常停留在‘概念’阶段,我们就是要通过演示让技术看得见、摸得着。”刘春梅说。
  技术对话热络:多领域合作意向涌现
  展台洽谈区,围绕“材料创新”的技术交流持续升温。面对某面料企业提出的“功能面料水洗失效”难题,海纤生物技术专家以海藻纤维为例解答:“海藻纤维的抗菌等特性是材料本身自带的功能,而非传统涂层或者助剂,多次水洗后功能仍稳定。”这番讲解让对方当即提出样品测试需求;某快时尚品牌关注“环保与性能平衡”,刘春梅则以海藻纤维的“全生命周期绿色属性”回应:“我们的3万亩海域天然原料 + 低温萃取工艺,降解零污染,还能兼顾阻燃、抗菌,适配碳中和需求。”
  截至展会首日,海纤生物已与多家企业开展深度沟通。“展会不是‘卖材料’,而是‘找伙伴’。”刘春梅强调,企业将派驻技术团队参与合作伙伴的产品设计,以“技术 + 服务” 模式推动合作落地。此次 Intertextile 展不仅是海纤生物展示专利技术的窗口,更成为其链接产业链资源、传递海洋新材料价值的重要平台,为纺织行业功能化、绿色化升级提供了新方向。
 
《纺织服装周刊》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纺织服装周刊,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获得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纺织服装周刊”。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5229892
 
相关文章
更多资讯
组织架构 | 版权声明 | 订阅中心 | 联系我们 | 诚聘英才 | 关于我们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 0200 版权所有 《纺织服装周刊》杂志社 技术支持 中国纺织经济信息网
京ICP备11016217号-19 京ICP备11016217号-23 京ICP备11016217号-26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48245号